林語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省龍溪(現為漳州市平和)縣坂仔村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林語堂父親是一個基督教牧師,他從童年時代起就是一個熱誠的基督徒。
1912年在上海聖約翰大學學習英文,1916年獲得學士學位,畢業後於清華大學英文系任教。1919年赴哈佛大學文學系留學,並於1921年獲比較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萊比錫大學攻讀語言學。1922年獲博士學位。
1923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出任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務長,同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1927年到武漢任中華民國外交部秘書。隨後的幾年當中,他創辦多本文學刊物,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閒適為格凋」的小品文,對之後的文學界影響深遠。
1930年代林語堂所編著開明英文讀本,與張其昀所編初高中地理和戴運軌所編著初高中物理教科書鼎足而立,成為全國各校通用之教材。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撰寫《吾國與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京華煙雲》(Moment in Peking1939年)、《風聲鶴唳》(1941年)等作品。
1944年到重慶講學。《吾國與吾民》介紹和譯述中國的傳統思想﹑哲學和文化藝術﹐對中國社會的發展和中華民族的性格﹑精神作出了敘述﹐並是風行歐美的暢銷書。1947年林語堂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後到巴黎寫小說《唐人街》。1948年返回美國從事寫作。1954年赴新加坡籌建新加坡南洋大學,並擔任校長,但後來由於與該大學董事會意見不合,在大學開學前一段時間就離職。1966年定居臺灣,論古說今的雜文,後來收集在《無所不談》一集﹑二集(1967)中。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同年被國際筆會推薦為當年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1976年在香港逝世,同年四月移靈臺北,葬於臺北陽明山仰德大道林語堂故居後園中。
林語堂的作品:
小說:
《京華煙雲》(Peking Moment),又名《瞬息京華》,張振玉譯,1940年,上海若干出版社
《風聲鶴唳》, 《賴柏英》
《朱門》The Vermillion Gate (1953)
《啼笑皆非》Between Tears and Laughter,1947年(5版),商務印書館
《逃向自由城》, 《紅牡丹》
散文和雜文文集:
《人生的盛宴》
《吾國與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又名《中國人》
《剪拂集》,1928年
《歐風美語》,1933年
《大荒集》,1934年
《我的話》(第1卷,又名《行素集》),1934年
《我的話》(第2卷,又名《拙荊集》),1936年
《生活的發見》,1938年,東京創元社
《新生的中國》,1939年,林氏出版社
《俚語集》,1940年,上海朔風書店
《錦秀集》,1941年,上海朔風書店
《中國聖人》,1941年,上海朔風書店
《語堂文存》,1941年,林氏出版社
《生活的藝術》,1941年,上海西風社
《諷頌集》蔣旗譯,1941年,國華編譯社
《撥荊集》,1941年,香港光華出版社
《愛與刺》,1941年,明日出版社
《有不齋文集》,1941年,人文書店
《雅人雅事》,1941年,上海一流書店
《第一流》,1941年,上海地球出版社
《文人畫像》,1947年,上海金屋書店
《無所不談》(1一2集,1969年,文星書局);(1—3合集,1974年,開明出版社),又名《無所不讀》
教育:
《開明英文讀本》,開明出版社
《開明英文文法》,開明出版社
《語言學論叢》,1932年,開明出版社
《最新林語堂漢英辭典》,正中書局
《當代漢英辭典》,1972年
《當代漢英辭典》電子版,
評論集:
《新的文評》,1930年
《中國文化精神》,1941年,上海國風書店
《平心論高鄂》,1966年,文星書局
《信仰之旅——論東西方的哲學與宗教》
傳記:
《蘇東坡傳》, 《武則天傳》
譯著:
《冥寥子遊》(中英對照系列)
《不亦快哉》(中英對照系列)
《東坡詩文選》(中英對照系列)
《幽夢影》(中英對照系列)
《板橋家書》(中英對照系列)
《老子的智慧》(中英對照系列)
《浮生六記》(中英對照系列)
雜誌:
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
1934年創辦《人間世》
1935年創辦《宇宙風》
1952年在美國與人創辦《天風》雜誌。
林語堂因為翻譯「幽默」(Humor)一詞,以及創辦《論語》、《人間世》《宇宙風》三本 雜誌,提倡幽默文學,「幽默大師」
- May 07 Tue 2013 15:47
林語堂的生平和名言
close
參考資料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